(注:文中插图均为电影截图。个人看法,也许是过度解读,也许是没领悟到该领悟的,当笑话看亦可,谢谢。)

标题的“黑与红”指的是电影前后分裂的两个基调,

我看到好的,也看到不好的。

不好的是,开场铺垫到毛孔的惊悚氛围又突然在故事中场扭转为凄美的画风,

这可能是只想要转换心情、释放情绪的观众吃不消的。

 

但是梳理下,这是个在探讨美的故事。

首先这是一种倒置的对比手法,

用开场代表衰败的黑去映衬故事中更早年代象征生机勃发的红。

也就是“安史之乱”后那种清冷、陈旧,

让人产生对祸乱之前那种世间兴盛、繁荣的猜想。

 

所以开场先介绍祸乱三十年后那个疲惫、沧桑的长安,

妖怪也出来作乱,宫廷都不能幸免,

于是有了两个主角的出场,一个内侍白居易,一个法师空海。

他们顺藤摸瓜又似乎被牵引着找出了妖猫害人和死去的杨贵妃的千丝万缕。

 

等电影过半了,真正的主角杨玉环才犹抱琵琶地出场。

这样的叙事确实比较怪,

可是细想原来前面一直在铺垫这个风华绝代的人物。

这个杨玉环的故事和史书记载的不太一样,

她更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身边围绕诸多异性,

这些异性从她身上寻找自己需要的美。

 

首先是皇帝,他把杨玉环视为妆点冠冕最夺目的珠宝,

落难的时候极其冷酷地丢弃她,

哪怕数十年后依然怀揣着杨玉环的青丝,

也不过是在念想自己曾今的辉煌。

然后是皇帝的近侍,来自日本的阿部,他对杨玉环的仰慕,

也是一种对唐帝国开明大度、群芳盛放的景仰,

像杨玉环这样浑然天成的美女生长于这样的国度,

才有可能被培养成这样让人一世难忘的人物。

然后是从未见过杨玉环却为之倾倒的白居易,

他对杨玉环的着迷也可以说是对曾经那个大唐的着迷。

杨玉环已然是个超越世间,代表一种美的符号。

再倒回去说说李白,他和杨玉环仅有的交集,便是“极乐之宴”的对话。

对敢于让高力士出丑,恃才傲物的李白,

杨玉环钦佩他的才华,又包容他的桀骜不驯。

所以,李白敬重这个女性。

随后他即兴作诗欣然泪下,这一刻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那是一种高峰体验,当时我就被这莫名的一刻奇妙地感动了,

并且和杨玉环的落泪是呼应的。

因为最美好的一瞬间达到了也就过去了,

例如再夺目、再娇艳的花朵,盛放的那一刻就是凋零的开始,引人不舍流泪。

“极乐之宴”本就是个预言,俗话说盛极必衰,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以上对杨玉环有想法的男人要是还算正常的话,白龙算是有点变态了。

 

白龙就是猫妖,他的执念让他变成了妖怪。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身世。

在极乐之宴上他被丹龙随口说出他的不堪,

杨玉环富有共鸣的话却温暖了丹龙。

对比和白龙长期生活的丹龙,却不知他人苦,

本应高不可攀的杨贵妃体现出了女性的博爱、悲悯,

让从小到大长期缺爱的白龙体验到从未有过的爱。

另一方面,白龙的这种抱着杨玉环尸体不放、

化身猫妖复仇作乱的行为,也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

猫妖的力量是超越个人的,如果强行用唯物的理论解释,

那就是群体的力量才能超越个人的力量,

产生这种怪力的,是很多和白龙一样有执念的人,

这个更要结合生活来说了,

我们的身边总有些怪现象是因为整一个群体出现心理问题才发生的。

而妖猫的执念就是生活于暮气沉沉,逐渐衰落的帝国中无数经历者,

对曾今傲视天下、八方来朝的大唐,

凤凰于飞、绚烂无双的长安城无限不舍的浓缩。


这种不舍是很苦的,如何从苦海中解脱呢?

电影中提到了《无上密》,啥玩意?

最早参透《无上密》的就是杨玉环,

她沐浴在盛唐的万千宠爱中,

却能预感到盛极而衰,所以落泪,

紧接着马嵬驿哗变中,她很清楚皇帝要牺牲她,

但这是最能止损的方案,所以她坦然接受。

接着就是多年以后才参透的丹龙,

他体会到执念的巨大危害,才领悟应该顺其自然。

                                             

网络上一种观点我很认同,空海是杨玉环的转世。

比如他夜探酒坊和胡姬起舞;又比如他爬进了杨玉环的石棺;

再到结尾,他眼含泪光地说出:她不是那个身体很久了。

离开了大唐的杨玉环似乎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长安。

 

一切皆是大自然施展的幻术,

该来的逃不掉,该放下的随它去。

活在当下,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