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澍:城乡共存的可能性

王澍讲座:城乡共存的可能性

The Possibility of Co-existenc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讲座&对谈:王澍&陆文宇

业余建筑:中国城乡共存的可能性

对谈嘉宾: Naren Barfield、Adrian Lahoud、Jingru (Cyan) Cheng

活动组织:Jingru (Cyan) Cheng

中国社会的问题大概是建筑师考虑最多的问题,而我们已经思考了20多年。跟随着中国20多年的社会演变,我们工作室也不断关注社会问题并一起成长。也许我们今天的讲座可以从谈论 业余建筑工作室开始。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工作室叫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业余建筑),很多人问我和夫人为什么叫业余建筑?我认为中国可以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意味着“秩序”;另一部分是乡村,意味着“失去控制”或者“更少的控制”。我们对“失去控制”这部分很感兴趣。因为乡村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从小的细节到大的村庄村域,我们有更多空间去思考和设计。乡村比城市更具有多样性,感受更真实,也更贴切真实的生活。这就是 业余建筑的来源。

这是我和陆(文宇)(图1),我们喜欢手工建造,这张照片就展示了我们如何用传统的简单材料做装置设计。

那么, 什么是中国当下真正的社会意识?

大多数人对中国的理解就是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北京有两千万的庞大人口,上海则地域更大,人口更多,拥有世界最多的高层建筑。

这是杭州,我们工作室就在这儿。杭州比上海小多了,只有一千万人口。我们选择杭州是因为这座城市很特别。下面这张图是杭州的市中心,和其他城市不同,杭州的市中心是一个湖,城市围绕着湖生长, 这就是杭州最重要的城市特征——城市中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自然环境。

那么, 我们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是什么?真实 (real reality)的含义又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思考了很多。比如说,上海的隆昌公寓很有趣,它吸引了很多建筑师的关注。公寓建造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体量很大,建筑类型很特别。这栋建筑最开始的功能是警察局,而后变成了监狱,1949年以后又变成了民居建筑。在这栋公寓里,很多很多人居住在一起,然后一个有趣的世界产生了——大量低收入人群居住在一起,他们把走廊当作公共空间使用,人们把厨房,桌子等放在走廊上,因此走廊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介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的生活空间。对我来说,隆昌公寓引发了我的思考: 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感受到底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自然不仅仅意味着树,土地,景观;而是意味着自然生长以及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求。

杭州的瓜山新村是当下中国的另一个典型城市现象:为求得城市快速发展,城中村被大量拆除。我认为城中村让我们看到乡村和城市如何混合在一起,这在当下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中村不仅意味着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和传统社会的融合;也意味着高收入人群/中产阶级/低收入人群的交融。因为租金便宜,很多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们住在城中村。 选择在城中村里租房这件事儿意味着我们建立了乡村和城市的一种联系。我认为城中村是中国社会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可能人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但我觉得未来一定会发生一些改变。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中村人民的生活,人们住在这里并产生了很多自发的空间,譬如集市。但是大家认为这些空间 应该被摒弃和废除因为它们脏乱差。人们想让城市变得非常现代化。我非常担心这一点,因为过度的城市化让我们的真实生活消失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 中国的乡村中国的乡村在哪里?乡村又怎么样了呢?

我们的乡村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上面这张照片显示的是中国传统村落,它非常美丽,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落有很多历史文化,比如传统的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建造结构。村里的人们形成一种小型社会,他们居住在村子里并每天去到农田劳作。但是,中国的乡村很快变成了下图的样子,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被城市规划的乡村,这种“城市模型”的乡村建设非常非常快且多,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看似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变得很简单: 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的创造力在哪里?

我很喜欢《西湖图卷》中的城市,这是杭州几千年前的样子,我非常喜欢这幅画,它表达了完全不一样的城市景象,画中没有建筑物,所有的东西和景观都融合在一起。

植根于中国文化里,我们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和创造力可以用《富春山居图》表示。 “理想的生活”意味着人们可以返璞归真,去往真实的自然生活。所以我们工作室从重返自然开始

工作室最重要的实践在2000s, 有一次,我们获得了在杭州西湖边做小雕塑的机会。工作室尝试使用泥土建造,由此我们对材料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泥土很好的连接了城市和乡村,城市中老旧建筑的墙大都是泥土建造的。也许,这些建筑才是杭州城市,郊区,甚至农村中最有意义的。我们逐渐意识到,也许我们可以从建筑材料入手做一些实验:关于材料与人体感受的实验。这是一次对于设计方法的全新尝试—— 设计并非始于抽象的概念,而是始于触碰材料时的感受。

中国有很多废墟,国家将城市中的大部分老旧区域摧毁,然后建造新的城市。于是我开始在废墟中进行教学实验。我在废墟上上课,让同学们去感受城市中的真实生活是什么,对于材料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对于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记忆的感受是什么,对于时间的感受是什么等等。 材料不仅意味着材料,材料代表着回忆,时间,制作,现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思考建筑师这个角色的时候,其实建筑师需要气氛,环境,气候等因素去综合考虑场地现状。

然后我们就有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机会,我们如何把教育实验放入设计实践中?设计开始于2002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校区里进行教学实践。最开始,杭州被群山包围,现在被高层楼房包围着。那些居民楼的销售手段变成了“当你住在居民楼里就可以看到象山校区”。这意味着象山校区变成了城市景观。一天,我从朋友那儿听说我的一位学生哭了,朋友问他:“你为什么哭?”学生回答说,“我学习非常努力想去城市上大学,最后我发现我却到了另一个“村子”。”听完我就笑了,象山校区不是城市,而是在人造和自然,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产物。

从象山校区的俯瞰图我们会发现,人工建造和自然建造是五五分的。这很像杭州历史的城市类型——一半建筑,一半自然景观。建筑部分具有更高的密度,而剩下的部分则通向自然,比如水和山脉。后来,隈研吾在校区内建造了新的美术馆。

这栋楼是建筑学院,夏天整栋建筑都被树与河流包围。从视觉上,建筑消失了。2002年,当我在做设计的时候,没有人明白我的设计思路。国美的园艺师说:“我们不想让树覆盖建筑,水塘围绕建筑,我们想让人们直观的看见建筑立面。”我回复:“不要担心,我的建筑可以变成景观。”夏天的时候,我的设计初衷变成了现实。

这是另一栋建筑,有时候当我们做现代化建筑时,我们没有办法避免将建筑做的很大。那么,如何让巨大的建筑物看起来不那么巨大呢?所以我设计了这栋名为“山”的建筑,建筑有着和山相似的结构,人可以在山一样的空间里行走,这就是这栋楼的设计概念。

这是艺术学院建筑系,最重要的空间是入口处的挑空。学生可以在这儿组织很多自发性活动。

老师和学生们在这栋楼里面教学。下图是红砖庭院,我们在这里进行各种答辩并且给学生指导作业。还有基础绘画教学空间。通常,我告诉学生,这些风景在画纸上应该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真实,例如: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空气流动。最后,我们将学生辛苦完成的作业放在展馆里以供他人参观。

宁波历史博物馆也是工作室重要的项目之一。项目从研究开始,我们考虑如何用特殊的方式来使用当地的材料,以及如何用现代技术来结合当地的材料去建造。针对建造技术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博物馆完成后,人们发现建筑本身超越了自然和人造建筑物,并且发现了连接乡村和城市的新的可能性。 在建设过程中,建造施工由当地工匠完成。我认为这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分,农民们用一根根竹子(材料单元)去建造博物馆,这意味着农民们不仅工作在一起,也生活在一起,这超越了传统的建筑建造的意义。

我很喜欢建筑立面,当地农民的建造体现出更多的“乡土”和“文化”,我非常享受这种感受。现在,很多老人每天去博物馆,他们可以真实的从建筑材料中感受到关于乡土的记忆。

文/ 周小诗 编/ 柒杯

讲座内容与图片来自于业余建筑工作室

卓美设计(zhuomei)

找灵感看案例下素材,帮助设计师提升工作效率、开拓眼界 、 学好设计 ,一站式为你服务。平台提供全球案例、灵感图库、设计名师、环球导航、设计课程、设计社区,软件大全、实时直播、3d模型 、 Su模型 、 材质贴图 、 cad图纸 、 PS样机等素材下载。

● 官网站:zhuomei.com.cn

● 微信号:cpd2014

● 公众号:卓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