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中心最市井的弄堂路里,一个废弃的羽绒制品批发市场,上下两层2000多平方米的商场空间被改造成一个传统中国的理想建筑版本。空间既有一方“从容于山水诗酒间”的豁达与随性,旧色旧影,漶漶漫漫,还有清澈新鲜,历历在目。象一个镜子,照出可追忆的,还可想象,延展的空间。

建筑立面力求极简,并不介意周边杂乱的生活场景,采用穿孔白色穿孔铝板将原有的老建筑包裹起来,象面纱一样,与弄堂环境有疏离,有交流,有界面,绝对不突兀,还融合。沿着大沽路,走过热气腾腾汤包店,邮政储蓄,就是一个白色的网状体建筑,前场有停车空间,入口简单没有多余修饰,墙体上挂着简洁的白色招牌–优在集。

进入2000多平方米的场地,要满足多种功能需求,U+家具展厅,茶室、书屋、可办展览的美术馆、艺术课堂、剧场,还要有一些附属功能、接待、餐厅、院落、厨房、员工区、休息区,储藏间、洗手间、化妆间…….其实这里是一个小型的文化综合体空间。

优在集(Akasha Space)-3

在处理这些空间关系时,需要区分动与静,公共与私密,开放与汇聚、空间尺度与比例,还要结合客人进入的流线、行为模式和感官体验。在逐步的梳理中,平面布局的脉络越来越清晰。一层为接待、家具展厅、书屋、小茶室共同形成一个大的比较安静的美术馆。打破展厅仅为观赏性的常态,这里的一桌一椅是日常,可坐下写字,喝茶、看书,是家的感觉。有策展活动时,家具是展台,也是展品。二楼是餐厅、剧场、大的活动空间。配合包厢,空间更具弹性,可开可合,来兼顾不同的使用需求。明晰了主空间之后,附属空间都顺理成章,优在集大局已成。

中庭(俯瞰)

随后是各种材料内装和软装部分,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设计师能做的就是把建筑本原的结构做出来,墙在岁月中有了痕迹,不用找平抹光,清理整洁,就上漆,视觉上就有了岁月和质感。因为整个场所自然采光不佳,所以墙面大部分用了纯净白色,地面是最普通的水泥打磨地面。还用了大量阳光板–透光材料,也是想尽可能营造出一种洁净、空灵之感。二楼的剧场活动空间,需要暖性的装置,所以长条的定制壁炉即室内的装置又是聚会的长茶台,还是区分私密区与公共区的界限。灯光大量应用3000K 色温的筒灯,这也是国外美术馆常用的,不显形,还能根据需要设置照明角度,在布展时能灵活运用。剧场的灯光和音响等设备是专业配置,小剧场也是极致的感官体验,当所有的家具和软装布置到位之后,简洁的场地活灵活现,简直会发光了。

最后,优在还有一个意外惊喜点就是天井庭院。小院是中式,天井很高,抬头6米上面就是一排竹结构,可见隐约天光,靠墙用了玻璃,有了虚幻和大空间感。白色细石铺地,几丛青竹,石头汀步,尽头是仅够两人对坐的一个小书屋,简洁但意境丰富。令人忘去繁华大都市,犹如在故乡幽静室内静观故园。

优在完成之后,很多人说大沽路不一样了,原来印象中破败不堪的弄堂小巷也阳春白雪了,其实建筑学的社会意义在此,原本老市区的疲态,因为一个改造,呈现出另一个状态,街区有了生机,和新兴的力量。所谓的建筑复古,并不是要完全的和过去一摸一样,我们全部倒带回去,而是带着旧时记忆,审视、反省、但充满新的力量向前。

优在集(Akasha Space)-9

中庭书屋

优在集(Akasha Space)-11

入口

优在集(Akasha Space)-13

从大门看优在

优在集(Akasha Space)-15

从优在看大沽路

优在集(Akasha Space)-17

悬挑楼梯

优在集(Akasha Space)-19

楼梯间

优在集(Akasha Space)-21

入口展览装置

优在集(Akasha Space)-23

一楼展厅空间

优在集(Akasha Space)-25

一楼展览空间

优在集(Akasha Space)-27

一楼罐子书屋

优在集(Akasha Space)-29

一楼U+展厅

优在集(Akasha Space)-31

一楼U+家具

优在集(Akasha Space)-33

一楼器物展览

优在集(Akasha Space)-35

一楼器物展览

优在集(Akasha Space)-37

一楼茶室

优在集(Akasha Space)-39

一楼茶室

优在集(Akasha Space)-41

一楼茶空间

优在集(Akasha Space)-43

二楼茶寮

优在集(Akasha Space)-45

二楼壁炉和茶空间

优在集(Akasha Space)-47

二楼小剧场

优在集(Akasha Space)-49

二楼小剧场演出

优在集(Akasha Space)-51

二楼小剧场演出

优在集(Akasha Space)-53

二楼餐厅包间

优在集(Akasha Space)-55

中庭竹结构顶

优在集(Akasha Space)-57

中庭空间